首 页 急救信息 急救动态
返回列表

人人会急救 急救为人人 ——餐饮店工作人员突发心搏骤停 多方协力展现全链条急救成效

  2025年9月10日下午17:21,北京120调度指挥中心电话响起:朝阳区某餐饮店后厨,一名40岁男性店员突然晕厥倒地。呼叫者是他的同事,语气十分急促,大喊着:“他脸紫了,没有呼吸了,快来急救!”调度医生杨旭立即询问现场情况,根据回复,她初步判断患者很可能发生心搏骤停。不到20秒,杨旭已派出救护车赶赴现场。
 
 
  现场声音嘈杂,呼救者不会急救,十分焦虑。杨旭冷静提示周围人去寻找AED,并迅速启动远程医学急救指导程序,给呼叫手机发去视频连线信息,提示呼救者打开链接,将摄像头对准患者。画面中患者无意识、无呼吸。“现在我们需要立即做心肺复苏。别紧张,我来指导您急救。”很快,在专业指导下,现场群众克服紧张情绪,勇敢出手,启动施救。
 
 
  与此同时,有现场热心路人发现餐饮店对面的日坛献血屋,便立即向工作人员寻求帮助——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护士申莹和谷芳闻讯后,没有丝毫犹豫,立即拿起血压计和AED,以最快速度冲向事发地点。
 
 
  她们迅速判断倒地患者意识丧失,情况万分危急。两人迅速分工,凭借过硬的职业素养和急救知识,立即展开救援。申莹跪地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评估,判断其确无心跳和自主呼吸后,立即开始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胸外按压。
 
  
  急救车组仅用时4分半钟便到达现场,医生朱东梅立即接手心肺复苏抢救,经检查,此时患者仍无任何生命体征。突然,AED发出声音,提示患者发生室颤,现场人员立即除颤。情况紧急,在转个身都困难的狭小空间不利于继续开展现场急救,朱医生果断下令:“病情危重,准备转运。”在现场救助团队的持续心肺复苏中,患者被转移到救护车上,向距离现场最近的朝阳医院急诊出发。献血屋护士申莹一路协助急救车组搬抬患者、陪同转运,确保患者得到后续连贯救治。
  转运途中,在急救团队坚持不懈地抢救下,患者出现自主呼吸,但仍无意识。就在患者被快速推入抢救室前,他发出微弱的“啊”声,给了所有救助者希望。此时,抢救室内心电监护显示患者已恢复自主心率,但图形显示恶性心律失常,病情仍不稳定。经过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团队高水平的专业救治,患者意识恢复,复苏成功!9月12日,应家属要求,患者需继续转往其他医院进行心血管病专科治疗。经过系统治疗,目前患者已转危为安,逐渐康复。
  这场生死时速的救援是社会大急救体系的完美缩影:非医学背景的第一目击者迅速判断并完成呼救;120调度员专业、冷静为呼救路人提供远程视频心肺复苏操作指导;好心市民机智求助;献血屋护士虽非急救本职,但无私无畏,第一时间携带AED挺身相助;急救人员快速反应、精准施救、高效转运;院前院内绿色通道无缝衔接、接力抢救,成功复苏患者生命。正是在多方协力、环环相扣,各个关键节点的无缝串联中,展现出社会大急救全链条成效,在分秒间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。
  构建社会大急救体系,提高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水平,可以在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初步救治,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。如今,社会急救技能日益普及,区域化急救站点建设规范发展,急救反应时间不断缩短,高质量的社会大急救效能得以持续提升。为生命赢取每一秒,这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,共同推进、参与,让每个人都成为急救技能的传播者,形成关键时刻愿出手、能出手、敢出手的良好社会急救氛围。
 
 
  急救科普:你知道“社会4分钟急救圈”吗?
  心搏骤停后,抢救的最佳时间窗口仅为4分钟。当意外发生时,具备急救技能的“第一响应人”在现场提供心肺复苏、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电击除颤等及时的救护措施,可以挽救生命、减少伤残,为专业医疗机构的救治创造条件、赢得时间。
  目前,社会4分钟急救应急响应系统在北京、杭州等7个院前急救、社会急救基础较好的城市试点。在救护车到来之前,抓住“4分钟”的时间窗口,建立社会自救互救响应系统,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,提升重点公共场所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水平。通过呼叫者、急救志愿者和AED在120系统中的精准定位,在120医学远程指导下,将第一目击者、第一响应人和城市的急救资源科学高效地整合在一起,逐步打造一个“社会4分钟急救圈”。希望大家行动起来,一起加入到“建设社会4分钟急救响应系统”行动当中,自救救人,自助助他,心手相连,点亮生命。

 

时间: 2025-09-17   作者:公共关系和宣传科
服务咨询
参与评价
院务信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