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北京大兴区某村的篮球场还残留着运动后的热闹,49 岁的张先生却突然被一阵剧烈的头晕、心慌攫住,后背像压了块巨石,剧痛让他连呼吸都变得艰难。同行朋友见状,丝毫不敢耽搁,立刻拨通了 120 急救电话,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救援就此展开。
10 分钟后,北京120大兴分中心的救护车呼啸着抵达现场。医生侯桂平、护士白程林、司机祁志奎跳下车,迅速围到患者身边。此时患者意识清醒,但全身早已被冷汗浸透,面色苍白如纸,这些典型的重症征象让急救团队瞬间绷紧了神经。医护人员立刻展开检查,测得患者血压为111/81mmHg、心率为 81 次 / 分,数值看似在正常范围,可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侯桂平医生并未掉以轻心 —— 她知道,当急性心梗发作时,部分患者的基础体征有可能暂时 “伪装正常”,必须通过进一步检查确认风险。
侯医生一边为患者连接设备做心电图,一边用温和的语气安抚:“别紧张,可能就是运动后有点疲劳反应,心电图看着有点小波动,咱们去医院做个详细检查,很快就能放心了。” 这句看似 “轻描淡写” 的话,实则是急救人员的 “沟通智慧”。她清楚,心梗引发的剧痛本就容易让患者陷入恐慌,一旦情绪崩溃,很可能加重心脏负担,此刻的 “善意隐瞒”,是为了给后续抢救创造更稳定的条件。
当心电图结果在设备上弹出的瞬间,侯医生的心猛地一沉:ST 段明显抬高!这是急性心梗最危险的信号之一,意味着患者的心肌正在持续坏死,每多延误一分钟,就会多一分生命风险。她没有在患者面前流露丝毫紧张,而是不动声色地转向司机祁志奎,低声交代:“不排除急性心梗,安全第一,尽快转运。”
无需过多言语,长期协作形成的默契让团队瞬间进入 “战斗状态”。司机祁志奎握紧方向盘,目光专注地观察路况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车速。护士白程林则迅速为张先生建立静脉通道,熟练连接持续心电监护仪,对除颤仪等急救设备进行调试,做好应对突发心律失常、休克等危急情况的万全准备。救护车的警笛声划破夜空,载着生命的希望向接诊医院疾驰。
途中,侯医生拨通医院急诊科的电话,清晰告知患者病情和各项生命指数,提前启动 “胸痛绿色通道”—— 这一关键操作,直接打破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治疗的 “时间壁垒”,意味着救护车抵达时,医院的抢救团队、导管室设备已全部准备就绪,无需再走挂号、缴费等繁琐流程,能第一时间为患者开展针对性治疗。
20:16,救护车稳稳停在医院急诊楼前,早已等候在此的医护人员立刻上前,将患者快速且平稳地转移至抢救室。从患者发病,到顺利对接院内救治,在短短 30 分钟里,北京120急救团队用精准的判断、默契的配合、智慧的沟通,为生死边缘的患者抢下了心梗救治的 “黄金时间”。后续回访得知,得益于院前急救的及时处置与院内绿色通道的高效衔接,患者成功接受了介入治疗,心肌供血快速恢复,目前恢复状况良好。
这场 成功的生命救援,不仅是一次生死竞速,更生动诠释了院前急救的核心价值,急救人员既要具备 “火眼金睛” 的专业敏锐度,不被表面体征迷惑,精准捕捉潜在危机;也要有 “换位思考” 的沟通智慧,在把控风险的同时安抚患者情绪;更需要 “无缝协作” 的团队精神,医、护、司三方如同一个整体,用高效配合筑牢生命防线。而 “胸痛绿色通道” 的顺畅运转,更体现了医疗体系的协同力量,让 “患者未到、信息先到,抢救先行” 成为现实。
每一次急救警报响起,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;每一次成功救援背后,都是急救人员对 “救死扶伤” 使命的坚守。向所有奔波在生命线上的急救人致敬,是他们用专业与担当,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筑起了坚实屏障!
北京120温馨提示:
心梗发作往往突然,典型症状包括剧烈胸痛、胸闷、大汗、头晕等,但部分患者症状可能不明显,尤其在运动后、情绪激动时,若出现身体不适,切勿抱有 “忍一忍就好” 的心态,应立即停止活动、原地休息,并第一时间拨打 120。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,保持冷静,避免过度紧张,为后续救治争取有利条件。
×